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驱动 特色引领 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工作水平 | ||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驱动 特色引领 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工作水平 | ||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8日 来源:本站
|
||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实现学生多样化成才为目标,以创业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精准定位,全力推动,初步形成了以推进“四大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就业正在逐步由充分就业向优质就业目标转变。 一、推进体制创新,激活教育资源,夯实创新创业工作基础 2015年,经德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德州创新创业大学”依托学校建设,同时成立二级单位“创新创业学院”,两个机构合署办公,成立了综合办公室、创新创业管理部、培训部、教学部4个部门,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升级改造3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入驻18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其中8个项目实现公司化实体注册,带动90余名毕业生就业。截至2017年5月,累计对10000余名学生进行了创业通识培训,对100余名有创业动机的大学生进行了创业提高培训。 二、推进机制创新,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体系 (一)构建“3443”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1.“三坚持”不间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坚持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线,打造“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二是坚持细化课程循序渐进,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同时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三是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开展个性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选拔具有创新潜能、创业意向的学生进入“精英班”,进行个性化培养。 2.“四进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确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将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专业建设目标深度融合,借助企业平台,写出人才需求分析报告。三是邀请高校学者、企业能手“把脉会诊”,顶层设计。四是集合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编写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企业反馈意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实施了“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公共基础平台、德能文化素养平台、专业通用平台和专业技能模块、技能大赛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的“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构建“4层4训”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现了平台共享、模块分立、三课堂全程素养育人和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四结合”深度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一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创业精神与实践》等课程为选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二是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通识课程全面融入专业课。三是线上和线下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和共享优秀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四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4.“三联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一是课赛融通,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2016年在各级各类创业比赛中先后获得国家三等奖以上12项,省级三等奖以上79项。二是建设多元化学生组织,倡导个性化发展。成立了“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等10余个创新创业类学生组织,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元平台。三是品牌活动百花齐放,科学引导创业。精心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先后邀请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李霞等专家作报告,引导大学生科学创业。 (二)构建“模拟—培训—孵化—转化”四级创业台阶,形成全链条的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体系 1.以学校实训中心为依托,建立模拟平台,基于专业在创业模拟平台上模拟公司运营,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创业流程。对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升级改造,以专业为核心成立“创新创业实训室”等,将实训中心建设成学校“创客空间”聚集带。 2.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培训基地,对创业学生分类指导、培训,同时为孵化区选送优质项目。 3.以众创空间为载体,建立创业孵化器,按照“入驻—孵化—成熟—迁出”程序,选拨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器”进行孵化。“磁悬浮音响体验中心”等18个项目入驻孵化,已有8个项目实体注册,带动90余名大学生开展创业。 4.与德州市电商孵化园等三个创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对在学校内部孵化成功的项目迁入创业园区进行再扶持、再培育,使项目经过市场的锻炼,最终走向成功创业。 三、推进平台创新,强化开放式服务,为创新创业工作保驾护航 (一)低成本服务。充分利用学校已有条件,盘活学校设施和场地,通过开放共享降低运营成本。在大学生孵化基地做到“三免一通”,即免除创业者的一年的水费、电费、租赁费,并提供免费的网络资源,减轻创业者的负担。 (二)便利化条件。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形成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全要素融合。建立资源交流中心,引入市科技局、建设银行德州支行等单位入驻,积极推进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不断融合,为创业者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和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四)开放式。积极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线上以学校CRP系统为核心,推进“数字化校园”,虚拟实验室建设。开发了创新创业信息网,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为创业者精准推送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等信息。线下建立500平方米的创客空间,设立创客咖啡等设施,打造立体、互动共享的创业信息资源交流平台。 四、推进协同创新,政、校、企、行合作共建,营造创新创业新生态 (一)深化“1239”校企合作机制,搭建起创新创业工作的“1+N”模式 “1239”机制即以学校建设的“1个职业教育集团、2个理事会、3个服务机构、9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核心,政、校、企、行多元参与的校企合作新机制。“1+N”模式,就是德州创新创业大学与“1239”机制中的德州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理事会、校校合作理事会、三个指导机构、九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互相融合,多方借力,促进创新创业工作开展。 (二)学校与德州市建筑行业协会共建建筑应用技术中心 学校与德州市建筑业协会签署了协议,投资850万元建设了4230平米的建筑技术应用中心,学校建筑园林工程系与市建筑业协会统一搬入,一体化办公。中心是集教学、科研、创新创业等于一体的建筑行业综合服务中心,将成为链接上游人才技术与下游产业项目的“中转站”。 (三)学校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互联网学院 学校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成立“互联网学院”。实施信息技术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进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共同培养实用型互联网相关技术人才,形成新的“产学研生态圈”。 (四)加入PPP项目,打造创新创业工作新愿景 2016年,学校申请加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项目)方式,拟筹措资金约2.4亿元,筹建6.6万平方米的“德州市创新创业大学创业园”。 五、工作实效 (一)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全省非师范类专科(高职)院校就业统计中,学校毕业生正式就业率连续七年位居全省前两位。2015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50强”, 2017年作为全省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被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联合推选参加教育部“2017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评选。 (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学校以德州市创新创业培训工作为重点,先后与德州13个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面向全市各行业开展农村新转移劳动力、在岗职工培训等近8万人次,社会培训到账资金3360万元。同时面向区域内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技术推广,近三年来共完成技术服务291项,技术服务资金500余万元,立项教科研课题185项,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三)创新创业交流活动频繁,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教育部全国就业指导中心、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双创”发展委员会先后到校调研,并与中国“双创”发展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联 系 人:朱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