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高校主动担当作为 | ||
【山东教育报】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高校主动担当作为 | ||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1日 来源:本站
|
||
贡献创新成果 发挥“智库”作用 提供人才支撑我省高校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主动担当作为
□ 记者 孙荣光
4月26日中午12时42分,首颗以我省高校命名的卫星——“青科大一号”发射升空,将在500公里的高空上启用大数据服务于青岛的“智慧城市”建设。 在此之前,青岛理工大学胡松涛教授研发的“地铁废热源热泵应用关键技术”已落地青岛,应用到地铁上,带动了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项项创新成果走出校门,“上天入地”。我们看到,高等院校正在发挥自身的特有优势,化身为“智慧引擎”,全力助推我省新旧动能转换。 贡献创新成果 科技研发是新产品新技术的来源,高校作为科研重镇,承担着众多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前沿、能迅速转化的科研成果,是其首要责任。 “我们要从国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入手,以一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责任和担当,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深知自身和学校肩负的重担与责任。 为此,齐鲁工大(省科学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给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充分下放成果收益分配权,激发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学校围绕“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中试孵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部署科研项目,实现了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化的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此外,依托科学院中试基地,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产业化提供全链条服务,完成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成果与市场的“零距离”。 一根发丝般粗细的光纤延伸到四五千米深的地下,上面串着的传感器能准确读取地下温度、压力等关键信息,大大提升了油气井采收率;一项真空低温脱水技术让大山里普通的食品运输企业转型为颇具规模的出口食品加工运输企业……一系列来自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助力企业扬帆远航。 其实,早在2013年3月,36365.com、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就联合启动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 针对行业、产业创新和转型发展中的共性难题和关键技术,联合国内外的科研力量协同攻关。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我省共立项建设23个、培育建设了12个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承担国家级课题1478项、省部级课题1540项,产出标志性成果74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743项、成果转化590项,取得经济效益超过500亿元。 发挥“智库”作用 “物联网、智能交通、智慧生活、城市节能减排……”在“智慧城市”这张青岛最新的城市名片背后,高校提供的“智库”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据青岛理工大学校长谭秀森介绍,在服务山东的进程中,青岛理工大学选准“十强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领军人才+学科团队”的模式在现代海洋、高端装备、新型智慧城市等学科方向构建科研团队,为相关领域提供智力支持。 2016年2月,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青岛市城乡建设研究院,着手打造服务青岛城市工作的“智库”。 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的建设城市建筑云项目即出自该研究院。该项目依托青岛理工大学的BIM研究中心,完成了城市建筑云大数据平台架构设计,为青岛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库。 未来的青岛城建将按照互联网+城市建设的理念,借助BIM等科技手段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立体监控,打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停车一体化平台,完善城市功能,助力百姓住上绿色住宅,地铁快捷出行、APP便捷停车,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惠民服务。 与青岛理工大学不同,山东农业大学于5月初成立的乡村振兴研究院旨在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乡村振兴战略高端智库。学校将整合校内科研力量,协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开展研究,集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为地方政府、农业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发展规划、成果推广、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 目前,山东农业大学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拥有超过5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借助学校的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山东农业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以解决农科领域问题,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优化山东全域生态链布局,增强山东农业核心竞争力。 因为具有知识储备雄厚、科学客观、体制灵活等天然优势,高校“智库”凭借丰富的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在推动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提供人才支撑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科技,根本在人才。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我省农林类技术人员不足、从业人员学历层次较低等问题制约着现代农村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面对乡村振兴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山东农业大学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输血”与“造血”并重,着力打造我省农业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 为此,该校启动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专项支持:以培养院士和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为目标的人才“筑峰”计划,遴选了12名校内优秀人才,每年资助经费60~80万元;对遴选出的19名优秀青年教师实施“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人每年支持 15万元。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投入1亿元的人才资金,靠浓厚的学术氛围一个月引进了3名“杰青”。 围绕十强产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山东农大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其内容包括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升级传统优势专业,增列新兴、交叉专业,打造新能源、生态保护、盐碱地开发治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专业群;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齐鲁学堂”,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一体化等。 该校强化实践教学,巩固和拓展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践育人特色;深化“双创四驱”工作模式,依托“互联网+”“创青春”等平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养“一懂两爱”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山东农大校长张宪省表示,面对乡村振兴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山东农业大学的目标就是要当好山东省的“人才库”“成果库”和“智力库”,真正履行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担当,努力成为新时代科教领域的主力军、主引擎、主标杆。 |
||
|
||